生命藍灣啟動四年 已吸引30多家生物醫藥細分領域領先企業落戶
醫藥行業被稱為永恒的朝陽產業。近年來,國內醫藥界正面臨一場技術變革,傳統大廠正抓緊轉型升級,新興勢力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乘著變革的浪潮,上海東南海濱一座生命科技產業園“生命藍灣”同步啟動。連年聚攏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厚積已久,生命藍灣在自貿臨港新片區掛牌后迎來飛速發展期。今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園區已吸引30多家細分領域領先的生物醫藥企業落戶,總投資超80億元,首期預計達產產值260億元。
去年10月,新片區管委會授牌“臨港新片區生命科技產業園”;今年3月,入選上海市特色產業園區——生命藍灣正一步步走向世界級生命科技產業園。
“朋友圈企業”帶來“競合關系”
駛下S2高速公路,沿著鄉間道路復行數里,拐上兩個彎,巨大的白色建筑群映入眼中。
這里就是生命藍灣。最近的幾棟樓圈成一個獨立園區,君實生物上海臨港生產基地落子其中。基地占地80畝,總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開車繞行一圈都要好幾分鐘。這么大的空間,君實生物選擇買下而非租借,足見這家上市企業對在臨港發展前景的充分信心。
事實上,君實生物在蘇州吳江還擁有一處生產基地,而臨港基地僅一期產能就是吳江基地的10倍。2019年底,君實臨港獲得《藥品生產許可證》,目前已啟動黑色素瘤治療藥抗PD-1單抗、高脂血癥治療藥抗PCSK9單抗、抗新冠病毒單克隆中和抗體的臨床藥物生產。
除了透過玻璃窗看到的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全密閉無菌隔離系統等精密設備,君實臨港工廠的處處細節都讓記者體會到充分的“科技感”。
整個生產基地的幾棟樓之間,都有連廊貫通,自動導航搬運車在貨運專用道上可以實現倉庫、實驗室等點位間自動往返,甚至能自行乘坐電梯。得益于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系統和全自動倉儲及轉運系統,君實臨港工廠在疫情期間很早就恢復了生產。
自動導航搬運車最常去的是高架立體庫。這是一個沒有窗戶的密閉庫房,走進其中伸手不見五指。工作人員按了兩下控制屏幕,一盞盞燈從遠及近亮起,宛如科幻電影里的場景。記者此時才得以看清眼前的巨大空間,以及貨架上的各類物料。工作人員解釋,并非故意關燈,漆黑是倉庫的常態。“機器存貨取貨不需要亮光,照明設備是為便于參觀專門安裝的。”
一街之隔,就是君實的“朋友圈企業”——白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產業化基地。它負責單抗研發、生產、銷售,是上海最大的單抗生產基地之一。
白帆生物生產副總經理徐建告訴記者,君實等企業集聚在臨港生命藍灣,固然會造成一些競爭,但總體上對企業的正面影響相當明顯。聊起君實臨港巨大的倉庫,徐建說,生物醫藥企業對培養基等原材料的需求非常大,但通用性也很高。即,同一批耗材,君實能用,白帆很有可能也能用。藥企采購時,買多了積壓庫存,買少了不夠用;多家藥企集聚在同一地區,互相之間可以協調原材料,供應商也會針對這一地區備更充足的貨品。
供應鏈穩定,物流幾乎零成本
這正是同一產業企業集聚在一處帶來的好處之一。產業鏈同級企業間已然如此,上下游間更是有更多合作共贏的空間。
徐建的辦公室在公司3樓,他站起身來,將記者引到窗邊,指向遠處一棟灰白色的建筑。“那是我們的供應商之一,亮黑科技,主要做硅膠管、無菌接頭、儲液袋等。”他笑著說,“你看,從公司的窗戶就能看到產業鏈的上下游。”
生物醫藥企業的耗材,絕大多數都需要從國外進口,成本高昂。亮黑科技的國產貨品,價格有明顯優勢;又與白帆生物離得很近,物流成本幾乎為零。此外,穩定的供應鏈也是徐建所看中的——由于疫情,海外供應商供貨多多少少受到影響,而本地化的上游供應鏈則不會遇到這些問題。
從另外一扇窗戶望出去,則能看到開發主體臨港奉賢公司建造的標準廠房。徐建說,他很期待有更多的上下游企業入駐其中。
除了原輔料供應商,醫藥生產企業、生物技術公司另一大重要上游產業是合同研發生產服務供應商,主要是為客戶公司的創新產品提供工藝開發、制備、工藝優化、注冊和驗證批生產以及商業化定制研發生產服務的機構。上海臻格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先前曾為君實生物提供服務。從公司首席執行官陳建新的辦公室里,恰好也能看見君實生物臨港工廠。下樓步行過去,只要兩分鐘就能到。
“對我們來說,和客戶離得近好處更多了。”陳建新說,“物流成本這些都是其次,最關鍵的是交流方便。我們提供的是技術服務,譬如說客戶的培養基出現問題,我們的專家要到對方工廠去分析、解決問題;有時候要用到我們的灌裝線,一來一回也很快。但凡離得遠一點,效率都沒那么高。”
他告訴記者,臻格生物的一些上游供應商也落在了生命藍灣園區;他們也正與白帆生物等園區內下游企業商談合作業務,公司上下對產業鏈集聚帶來的效果感受越來越明顯。
引先進醫院,建產研一體高地
臻格生物是一家年輕的公司,2017年底成立后,許多地方向他們拋出橄欖枝。2018年,君實生物的高管帶著陳建新來了趟臨港,他一下就敲定:公司就要落在這里。
為什么?陳建新說,臨港地處上海,人才多、營商環境好;又離浦東機場、洋山港近,交通方便,對國內外有很強的輻射效應;再者,臨港奉賢公司決心打造生物醫藥新高地,正在四處招攬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這對企業發展有好處。
臨港奉賢公司總經理助理、現在管委會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掛職的潘笑悅負責招商工作,她告訴記者,集聚效應確實會帶動一批企業入駐,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形成良性循環。“生產醫用耗材的樂純生物正是因此主動找了過來,簽約落地。生物醫藥研發服務平臺商如都創醫藥、臻格生物等企業也是看中了園區的產業集聚環境,這一批行業服務商的落地,將幫園區吸引更多的行業上下游客戶,形成良好的互相助力效應。”
此外,臨港奉賢有足夠大的空間承載這些企業,尤其是能從容地承載企業的生產基地。臨港奉賢公司先前以高標準打造了一批標準廠房,潘笑悅覺得,廠房建成后,企業入駐意向更強了。管委會高新處副處長陸瑜說,一些同樣希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地區,只能承接企業的研發需求;落在當地的企業只能另尋他處建廠,研發與生產斷裂,極為不便,“臨港新片區將充分利用這方面的優勢,做長產業鏈,幫助企業實現本地化的產研一體,更好地吸引企業入駐。”
另一方面,臨港新片區的揭牌也為生命藍灣帶來了更高的知名度,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動關注這里。來自江蘇徐州的恩華藥業是一家神經類藥物頭部企業,聽說臨港新片區要集聚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很快就決定在臨港生命藍灣建設全球研發中心。這家公司外地戶口及外籍員工居多,臨港的人才支持政策——尤其是落戶政策——也成了他們落地的一大推動力。潘笑悅告訴記者,當時“沒談多久”,恩華藥業就拍了板,拿下一棟樓。
新片區的金融環境也是吸引生物醫藥企業的一大利器。生物醫藥企業前期利潤少,但對投資要求很高,區內銀行針對產業特色為企業提供了專門定制的金融服務,幫助企業貸款融資。臨港奉賢公司還引進了一批金融投資機構,并積極對接協調行業內頂尖的生物醫藥產業基金,解決園區企業的融資需求。
“和生物醫藥企業一樣,生命藍灣也是厚積薄發型的園區。啟動四年,現在到了快速上升階段。”潘笑悅說。當前,園區為了完善生命科技產業鏈,從藥物發現源頭創新開始,引進建設一家引領科研先進治療為特色的綜合醫院,強化臨床研究,承擔科研、產業結合的功能。
在國際公認的生物醫藥高地波士頓,這樣的科研型醫院是產業鏈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而生命藍灣也正不斷豐富產業鏈功能,目標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技術研發中心,形成精準醫療產業發展高地、創新轉化的樞紐地和創新服務集聚地,形成全產業鏈生態閉環。
- 上一篇:沒有啦
- 下一篇:“城市鄉村 空間蝶化”奉賢區“雙聯雙進”主題活動舉行 20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