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海”彰顯中國制造底氣 10項工博會大獎出爐
疫情之下的首場國家級工業會展,企業熱情空前高漲,中國制造的創新活力不斷升溫。今年工博會組委會共受理434件參評展品,比去年增加118件,創歷年新高。
經過層層篩選,10項工博會大獎(CIIF)出爐,包括1項CIIF特別大獎和9項CIIF大獎,“全球首創”“全球第一”等關鍵詞頻頻出現,代表著“中國制造”最頂尖的高度。
“高精尖”走進百姓生活
今年工博會的特別大獎,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北斗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奪得。北斗關乎國家安全,也與老百姓息息相關,“國內80%的智能手機都有北斗”。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林寶軍舉了個生動的例子,“在西北,農民種土豆的犁走不直就會出現青土豆,賣不出價錢。但在犁上裝了一個3萬元的北斗接收機產品,實現精確定位,農民一年能增收70多萬元。”
展示中國制造創新實力的舞臺,不僅在天上,還在萬米深海。中國首臺作業型萬米級全海深水下機器人“海斗一號”是本次工博會大獎得主之一,“填補了我國萬米級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
還有不少中國制造的“高精尖”技術正在走進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強烈的陽光下,手機屏幕看不清怎么辦?本次工博會大獎的另一得主——上海三愛富新材料公司開發的“新型顯示用含氟高分子材料”便解決了這一難題。“我們在全球首次且唯一實現了三氟苯乙烯單體和聚三氟苯乙烯的商業化生產和應用。現在這個材料只有我們能生產,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我們整整花了7年。”上海三愛富總經理吳君毅說。
5G迎來商業化應用落地
工業制造領域何時能實現5G商業化應用落地?本屆工博會大獎獲得者中就可找到答案。
自動規劃路徑、通過自動駕駛將集裝箱精確運輸到指定地點,上汽5G智能重卡往返于洋山港—東海大橋—臨港物流園區。
“在東海大橋上,5G智能重卡實現了5車隊列行駛,時速達到60公里—80公里,隊列行駛間距縮小到17米,通行率提高50%。十余米長的重卡在狹窄庫位中整體入庫成功率高達100%,倒車平均用時70秒,比熟練駕駛員的效率都高。”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郝景賢說。
根據規劃,上汽5G智能重卡要在年內完成2萬個標準集裝箱運輸任務,實現準商業化運營;到2023年,車隊規模將達上百輛。
- 上一篇:沒有啦
- 下一篇:龔正率團深入貴州遵義扶貧園區、搬遷安置點等察看對口幫扶舉措落 2020/9/14